“直面问题,回归真实”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育英小学校长郭红燕参加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时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感慨。近年来,一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存在浅表化、形式化等问题,表现为课上“听”劳动、校园“喊”劳动、基地“看”劳动、家中“演”劳动、“走过场”和“打卡式”劳动……
聚焦这些问题,5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教师报、浙江省平阳县教育局、平阳县鳌江镇人民政府主办,平阳县教育局鳌江学区承办的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论坛在平阳县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让劳动教育回归真实”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虚假”的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细化了有关要求,加强了专业指导。
但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真实性问题,就是表面化、形式主义、作秀化展示;二是持久性问题,只有持久进行形成常态,劳动教育的布局才能真正达成。”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表示,“我希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劳动教育中进一步凸显,这样才能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李珂则直接指出,一些劳动教育出现了“时间短、分工细、功利性强、责任感弱、偶尔为之、浅尝辄止、刻意表演”等问题,给学生造成消极影响。“比如,会扭曲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劳动等同于游戏,流于形式;误导学生的劳动情感,使得学生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李珂说道。
对于这些问题,李珂呼吁要防止劳动教育异化、劳动教育形式化、劳动教育儿科化:“我特别担心大学为中小学补课,高中为初中补课,初中为小学补课。不同的学段应该解决不同的问题,有的是情感,有的是态度,有的是能力……”
解决“人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认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他总结为以下几条:重在内容选题却忽略了有效学习和育人,重在提出要求却忽略了落实机制,重在特色表达却忽略了课程标准的地方化、校本化,重在学生评定却忽略了激励和引导。
师资问题是浙江省温州市黄龙第三小学校长叶克表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现在要求所有学校都开设劳动课程,但是有多少学校能够配备专职的劳动课程教师?”叶克表认为,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兼职教师为主,而且兼职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不稳定性。
“一次校园巡视,我发现打扫卫生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说孩子‘学习忙、没时间’。”那一刻,平阳县教育局鳌江学区党委委员、平阳县鳌江镇第五小学原校长张厚群认为,学校一定要开展劳动教育了。在张厚群看来,开展真实的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劳动教育一直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原因,一是校长无法意识到劳动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二是家长不让孩子劳动,许多时候还会代替孩子劳动。一些教师也认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劳动的事情不用他们做。”
张厚群对100个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有98个说不爱劳动,这让张厚群颇为感慨:“我们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然后才能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从而真正爱上劳动。”
劳动教育要下“实”功夫
劳动课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课程形态,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正式出炉,这对劳动课程作出了更细致的指导。作为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副主任管光海表示,新课标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中国教科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表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下“实”功夫,她用5个“实”总结了自己的解决之道:课程实施目标要“实”,课程实施内容要“实”,课程实施保障要“实”,课程实施师资力量要“实”,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要“实”,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升级、管理机制升级、教师队伍升级、资源配置升级、安全保障升级、教育成果升级。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则认为,应该从关注课程项目的丰富多彩转向关注劳动实践有效育人的机制和方式,从关注应然的教育路径设计转向关注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实践落地。张丰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有4个方面的期待:“一是完善实践的路径,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支持系统,确保实践落地;二是看见真实的学习,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成人的安排下参与劳作,但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劳动的具体内容,却没有重视体现劳动实践特征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三是构建有效的教研,目前迅速全面铺开的劳动课程主要依靠兼职教师,还需要加强教研支持;四是着眼未来的能力,劳动教育的真实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赋能。”
在劳动体验中学做人,在劳动实践中求真知。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黄辉表示,劳动教育可以与研学实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无论劳动教育还是研学实践,都是由封闭的课堂走向校外的开放环境,都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认识身边发生的一切。
与会专家在探讨中形成了一些共识:人的一生是劳动的一生,对于孩子而言,不是长大了再去劳动,而是要在劳动中逐步长大,教育需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劳动教育回归真实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教育”,而是让劳动教育回到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面对真情境、经历真实践、探索真问题、感受真体验,在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知行合一中看见学习、看见成长。
“同样的政策,同样的要求,我们与一些学校相比,劳动教育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来自河南省项城市教育体育局的李立功认为,“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执行政策的力度、落实创新的气魄。”劳动贵在真,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平安小学教师董慧展望未来:“我们将巧借此次论坛的‘一瓢活水’,激活学校劳动教育的‘一池春水’。”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07日第4版 作者: 崔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