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追求、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的汇合,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标识,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重要意义,将两者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引导莘莘学子脚踏实地把青春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精神元素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两者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之中,劳动被视为道德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主要体现形式,人们需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同时热爱劳动的人们也得到了更高度的认可,并拥有了更多美好品德的加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元素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当中,给大学生渗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可以有效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建立坚毅的精神品质,增强大学生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与能力。此外,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同时还对培育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念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诸如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中会重点讲授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会在无形中引导大学生坚定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这些都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的价值引领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观及技能培育等几个方面,这几方面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劳动学习需求。但就大学生劳动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劳动教育模式太过传统,其关注到的多是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忽视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需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之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范畴,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更多形式层面的选择,这对于激发和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以及接受程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氛围也会得到有效改善,大学生长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和浸染,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也可以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
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之下,有越来越多思想文化涌入到我国社会当中,其中有部分思想文化在无形当中冲击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甚至在无形中影响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可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进步,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大学生逐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而且也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展现出更多中国特色,而这一特色也可以有效增强广大学生对我们文化的自信。
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融入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来精心选择适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影响、教育大学生,使其走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能力和价值。比如,现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会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因为这些精神正是现代社会重点关注且迫切需要的重要品质,在这样的培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毕业生会具备更坚强的意志和更高尚的品行。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职业道德操守相关的内容,借助讲授这一方面的内容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对于各类职业和岗位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提前了解和研究专业岗位需求的兴致,进而提升自己针对性学习的综合能力,促进高校培育出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立足当前大学生劳动教学实际情况,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并将其与劳动教育具体内容紧密结合,进一步创新思路,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致力于研发特色劳动教育教材,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应用更多更具时代性的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劳动教育两者融合的成效。
队伍层面:强化师资培训力度,提升融合的协同性。“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劳动教育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核心主体之一便是教师,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工作中,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高校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综合考察教师的培训学习成果,提高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成效。其次,积极提升教师劳动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可寻求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为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劳动实践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进入到真实的劳动实践氛围当中去针对性学习和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为后续组织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鼓励高校教师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宣传,积极申报科研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理论阐释、教学改革等方面,准确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载体层面:精心设计优秀的教材,提升融合的针对性。教材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和材料支撑,高校要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就要在现有劳动教育教材基础之上,全力设计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教材,以更好地满足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劳动教育需求。首先,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安排相关部门和人员来全面负责特色劳动教育教材的研发工作,充分结合当地本土特色和学校自身需求来打造学校“本土化”的劳动教育教材。其次,特色劳动教育教材的研发工作重点要集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两者的融合发展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理念、价值,并且就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道德故事等素材,并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优化特色劳动教育教材的内容,实现“创造性转化”。最后,特色劳动教育教材的内容编撰与版块设计要留给大学生更多自主讨论、思考和研究的空间,要平衡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权重,实现“创新性发展”。
阵地层面: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提升融合的基础性。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情况来看,虽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劳动课程教师课堂教学利用的一项主要教学资源,但是两者的融合还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具体实践和落实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且不同高校的应用效果也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性。基于此情况,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渗透到大学生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当中,让大学生可以在劳动课堂中学习和吸收到更多知识。在劳动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有针对地带领青年大学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元素,同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劳动教育中。
实践层面: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升融合的有效性。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离不开多方主体共育的实践活动,切实引导学生把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本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协调作用,在家庭、社会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多方主体的全面联动,结合劳动教育需求多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实践活动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切实感受劳动价值、劳动韵味。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周”“劳动月”“劳动竞赛”“我晒劳动成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陈帅,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编号:JAS2007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培育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编号:1119211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