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查询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政策文件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09-13|浏览次数:5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就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劳动教育,连续十年在许多重要场合、 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中对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和重要地位,突出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系统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略,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013 年,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这些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

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和地位。

(二)牢牢把握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中国特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年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教育对推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些重要论述,为牢牢把握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导。

(三)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确立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确立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精辟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确立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创造性发展,揭示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社会、文化和育人属性,科学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战略发展方向。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需要全面准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蕴含着“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所承载的深远政治价值和战略考量”。

      重视劳动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精神底色,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指出,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带根本性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踏实劳动,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劳动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让诚实劳动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高度指出了劳动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真正认同这一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接续奋斗。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他们从小补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劳动教育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其鲜明的政治属性,这既是新时代努力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又是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政治保证。

(二)强调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形成社会并包含着社会一切矛盾的细胞或胚芽,是打开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其社会属性的深刻诠释。

      劳动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与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根本上要靠劳动,要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加强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适应性。我国已经进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助力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加强劳动教育,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劳动教育是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深切体会到一切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才能全面正确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才能真正激发出服务他人和集体的自觉愿望,并最终锻炼出贡献社会的真实本领。针对当前青少年儿童中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缺乏社会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与各类劳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教育与社会的丰富联系,更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Marx,K.)认为,劳动具有社会性是指要在劳动中建立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要在劳动中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和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风貌,成为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动力源泉,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社会属性的重要论述,就会以更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劳动教育。

(三)强调劳动教育的文化属性,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引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劳动不仅孕育出世界上灿烂各异的民族文化,其自身也蕴含着一个民族所崇尚坚守的劳动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对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诠释,更是彰显新时代劳动精神风貌,不断引领社会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良好时代新风的文化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从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文化属性溯源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植沃土和深厚渊源;革命性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火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新时代劳动教育鲜明的时代风貌。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劳动教育与中国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注重以劳动教育唤醒民众革命意识,为革命提供物质保障,实现了革命、生产、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劳动精神和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劳动精神发展的新篇章。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劳动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深厚历史基础和源头活水,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不断坚守并大力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吸收和继承,也是针对当前社会中对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提出的系统性纠偏。这些重要论述已经逐渐形成一套体现时代特色的完整劳动教育文化体系。在劳动观念上,要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在劳动情感上,要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在劳动品格上,要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劳动能力上,要成为懂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的时代新人;在劳动精神上,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传统劳动文化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出中华优秀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这些重要论述,及时纠正了社会中片面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切实扭转了社会中存在的轻视劳动、贬低劳动者、厌恶逃避劳动等不良社会风气,为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劳动时代新风指明了方向。

(四)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强大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以劳树德,意味着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自觉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学会通过辛勤、诚实和创造性劳动在服务与贡献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劳增智,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人类一切科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劳强体,意味着可以通过持续的劳动锻炼养成富有活力的强健体魄,为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以劳育美,意味着在劳动实践中蕴含着真实的审美体验,可以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学会自觉通过劳动创造美的生活。

      劳动教育事关青少年劳动素养培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学生只有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品质,才能真正经受锻炼,磨炼意志。另一方面,只有通过系统实施的劳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具有的本源性价值、经济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才能“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需要构建和完善劳动教育的科学育人体系,以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创造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实施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迅速贯彻落实,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具体实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完善了劳动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教育法,最新修订的党章也突出强调了劳动主题。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劳动教育的法律地位。在 2022 年 10 月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再次着重强调了党和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强调了党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极端重视。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要始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劳动教育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20 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20 年 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从劳动教育的性质与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规划与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有关政策要求。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意见》和《指导纲要》,纷纷制定了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

(二)构建了劳动教育独立的育人体系

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设置了劳动教育课程。基础教育领域,2022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劳动课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首次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小学劳动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学校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并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领域,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此外,普职融通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课程。截至 2022 年 5月,全国 4 500 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 11 万所,参与人次超过 1 500 万。高等教育领域,劳动教育被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主要依托课程。课程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构建了劳动教育学科体系。2022 年 2月,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 年版)》。5 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并列入了相关高等学校 2022 年本科招生计划。9 月,首届 35 名劳动教育本科生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到入学。上述举措和实践表明在中国不仅确立了劳动教育的专业地位,而且开启了劳动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先河,堪称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史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构建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具有风向标和压舱石的作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教育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重要内容,正在研究制定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拟新增劳动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监测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全面覆盖“五育并举”,切实推动加强劳动教育,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教育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各地各校认真落实政策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符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的劳动教育;与校内外资源结合,充分挖掘各方面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劳动清单,设立劳动周(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实践。例如,天津市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各区牵头认定 50 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校牵头建设 2 个校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100 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成立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专家团队,遴选50 所学校作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研发“领头校”。

      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多渠道拓展。教育部和地方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建设,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地保障。教育部在全国遴选命名了 96 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650 多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453 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各地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全国建设了 895 个高等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 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等学校、19 个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基地,1 000 多所本科高等学校与800 多家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了 59 800 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另外,家庭也成为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如成都市金牛区以家庭劳动为延伸,编制《金牛区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分学段确定家庭劳动教育实施内容,让家庭成为开展劳动教育最灵活、最便捷、最持续、最具实效性的劳动教育阵地。

      劳动教育实践的专业指导不断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了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为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专业化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劳动教育分会;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专业化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劳动教育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服务和实践指导。另外,教育部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培训课程。各地依据需求组织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等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教研活动。

      (四)取得了丰硕的劳动教育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劳动教育在全国获得了普遍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长。在中国知网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2012—2022年,劳动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等共计 14 964 篇(截止至 2022 年 11 月6 日)。其中,2018 年至 2022 年共计 13 754篇,约占十年间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总数的92%。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劳动教育研究氛围空前活跃,初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见下图)
图片


      研究内容极大丰富。从劳动教育的研究机构来看,以师范类高等学校为主,已经几乎覆盖全国各个省份。课题组对中国知网的数据研究显示,劳动教育的研究内容涉猎非常广泛,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从学科体系到管理体系,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从劳动观、劳动精神到劳动教育思想,从政府到家庭、学校、社会,从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均广泛覆盖,已基本形成体现中国实际的全方位劳动教育研究内容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创造性传承,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战略方向。

(一)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揭示了新时代劳动育人的重要价值,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大使命与发展方向,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和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针对部分青少年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劳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个体生命的辉煌,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新时代必须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针对长期以来出现的劳动教育被弱化、虚化、淡化,甚至边缘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劳动教育从以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提升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重要育人体系,劳动教育由此成为我国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还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探索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不仅能够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还能够为世界各国进步力量寻求通过教育创造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无论社会怎么发展,辛勤劳动永远是托起“中国梦”的健康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向共同富裕新征程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着眼全球发展大局,注重培养国民的全球胜任力,为国家应对全球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影响我国教育方针制定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从毛泽东提出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党的教育方针变化上的三次飞跃。这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定继承,同时又体现出继承中的创新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把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培养途径和培养目标三部分和谐统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而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内涵,提升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境界。一方面,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的本质、劳动的文明作用、劳动与中华民族未来、劳动与造就个体生命辉煌、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等重要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当代青少年发展中实际存在的教育问题,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实施方略和路径,以及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等理论认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从宣传倡导“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到提出“爱劳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宣传倡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到提出“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劳动价值理念;从“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到提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形成了一个要素充实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解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政治信念和劳动情怀,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的新境界。

      (三)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

当前,知识经济不断深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中国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外变革带来了“新时代人类社会劳动形态的深刻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因此也面临众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洞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目标指引。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突出强调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适应劳动方式的新变化,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在积极的、创造的、崇高的劳动价值取向中,感知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获得对劳动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内容指引。新时代劳动教育应“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不能局限于仅仅让学生出力流汗的纯粹体力劳动锻炼,而是要注重运用劳动新工艺和新技术,强调加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全方位教育。要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让学生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山水田林,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社会,通过劳动丰盈人的社会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路径指引。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增强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实现路径。努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和实践逻辑,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劳动教育体系。

来源 | 《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作者 | 中国教科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执笔人:王晓燕、杨颖东、孟梦


Copyright © 2023 五育之首(北京)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4573号-2